摘要:音樂是情感的藝術,音樂教學中的歌曲、樂曲等一切藝術作品都是藝術家的情感產物。音樂課是實施美育的學科,是讓學生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,真實地感受美、鑒賞美、創造美的長期過程,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環節。新課程代表著新的教育理念,突出一個“新”字!靶隆笔撬刭|教育的靈魂。音樂是提高學生素質,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學科,如何在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,是音樂教育工作者必須研究和努力實踐的新課題。筆者作為一名中學音樂教師,下面就中學音樂創新教學實踐中粗淺地談談自己的體會。
關鍵詞:初中音樂 創新教學 音樂老師
音樂是情感的藝術,音樂教學中的歌曲,樂曲等一切藝術作品都是藝術家的情感產物。學生欣賞歌唱時一方面在接受音樂作品的感染,一方面又要通過自己演唱、演奏去感染他人。怎樣成功地完成上述任務與教師對教學內容的感受,對學生的熱愛,對音樂教育事業執著追求有著直接的關系。教學中,教師的一言一行,甚至楣梢眼角的細微動作都無時無刻不在影響學生。要想感動學生,先要感動自己。如何引導學生有感情的歌唱,如何激發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。鼓勵在音樂課上的創造性,以愉快和求知的情緒學習音樂,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聆聽音樂的習慣。這是每個中學音樂教師認真探索的問題,在教學實踐中我做了一些創新。 一、勇于實踐,大膽創新 (一)通過課前音樂師生問好,把學生領進一個美的環境 音樂是美的藝術,音樂課的開頭不能千篇一律的用語言師生問好,要根據音樂課的特點,為學生營造一個濃郁的歌唱氛圍,用輕松的音樂引導學生進入教室,師生音樂問好,發聲練習,使學生一開始就受到優美旋律的熏陶,進入寬松的欣賞氛圍和想象空間,使他們感覺輕松自然。心情愉悅,精神飽滿,為上好音樂課奠定了基礎。 (二)通過師生共同對歌曲的分析,以情帶聲,以聲帶情,正確處理技術與藝術的關系,加深學生對作品的理解 在教《念故鄉》一課時,我沒有使用唱歌教學中通用的先練聲,再唱歌的辦法,而是從復習《可愛的家》步步啟發,使學生知道應當用什么樣的音色,情感去歌唱,知道歌唱時應當強調哪幾個字,力度、速度應當怎樣控制等。在引導學生理解的基礎上,讓學生會用圓潤連貫的聲音表現歌曲的感情,學會用不同的力度來演唱歌曲。 (三)通過二聲部、三聲部合唱培養學生在演唱中聆聽和聲效果,提高多聲部演唱能力 合唱在中學音樂教學中占有重要位置,它對于培養學生多聲部的感覺,豐富音樂表現手段,拓寬音樂感受層面,形成集體協作精神有積極意義。在合唱教學中我首先從練習主和弦開始,先進行一個聲部,其它聲部依次進入。引導學生邊唱邊聽。合唱不只是唱。還要建立和聲聽覺。唱一個聲部聽另外一個聲部,使學生被豐富的多聲部音色所吸引,從而引起練習的興趣。如在合唱教學時,這節課的教學難點是唱好二部合唱,要求聲音和諧、均衡、統一,指導學生運用輕巧而富有朝氣的聲音和起伏變化的力度演唱歌曲,表達自己的感情。經過一學期的訓練,我所教的班級不僅有了一定的合唱基礎,而且和弦聽辯成績也較好,學生在唱一首二部合唱的歌曲時,兩個聲部能均衡、協調的成為一個完整的藝術品,感染力強。 (四)通過指導學生傾聽音樂,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愛因斯坦說過:“美的想象比知識更重要,因為知識是有限的,而想象力是無限的,美的想象是知識的源泉!彼晕野验_啟學生音樂想象力作為提高教學質量的手段。音樂是聽覺的藝術,因此對所有歌詞的樂曲首先是聽,在聽的過程中去思索、去想象。如:在指導學生欣賞《苗嶺的早晨》樂曲時,我設計了初聽、分段聽、再聽“三步曲”,在老師的誘導下讓學生邊聽,邊看錄象、插圖,邊聯想。明朗清新的旋律把學生帶到了苗族山寨,春意盎然、秀麗圖景之中,使他們產生了:晨曦初露、山巒起伏、松柏蒼翠的苗嶺,百鳥在山林中盡情歡唱,苗族同胞歡歌曼舞、愉快勞動的情景,仿佛置身其境,產生“音畫”效應,以豐富學生的想象力,進而激發出他們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。 (五)通過讓學生在課堂上“動”起來,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一節良好的音樂課,教師既不能讓學生長時間地呆呆地坐在那里光唱,這樣學生對音樂課很難產生興趣。也不能讓學生自始至終的不停的忙動,這樣課堂紀律既亂,學生又累。教師還會力不從心。參與者的強度和規模應該是:有動有靜、全員參與。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分小組進行活動,使動覺參與和心靈參與相結合。從而達到個體動靜互換,整體動靜互換,使一節課張弛有度。以學生為主體,引導學生參與教學活動:用聲勢、身體、樂器、伴奏、合奏、表演、討論等方法調動學生在課堂上“動”起來。如:《校園夕歌》學生分組進行角色表演;《解放區的天》學生編排了秧歌舞;《雨后彩虹》模仿演唱:領唱——合唱——輪唱——領唱。學生在動中學音樂,在動中感受音樂,在動中發展想象,在動中愉悅身心。 二、轉換教學角色,樹立學生主體地位 新課程新理念的重要體現是:“以人為本”,“教育應關心人,尊重人,發展人”。從中我們能夠深切地感受到學生才是教育的主體。要樹立的學生主體地位,首先要轉換教學角色,把原來課堂上以教師教為主轉換成以學生學為主,只有充分調動學生自覺積極地參與教育過程,才能激活他們的內在原動力,最大限度地把他們的創新思維的潛能發揮出來。比如原來上欣賞課,先由教師介紹曲名、作者、表現內容等,還沒聽到音樂,就先把學生限制在一個框框里,限制了學生的想象力,代替了學生的親身體驗,把音樂的多解性變成單解性,使得學生對音樂本身失去興趣,不注意傾聽,放棄了思考與聯想,F在上欣賞課,教師應該讓學生根據自身對音樂的體驗,去理解音樂內容,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用多種思維方式去探索問題。例如,在學習《卡門序曲》時,教師在放音樂之前,先不要給學生講教材上的內容,而是讓學生自己講一講他們知道的有關歌劇《卡門》的內容,比一比誰的故事更精彩,然后對評選出的幾個故事分組由學生為《序曲》配樂,再比一比哪組配得最好。最后教師再完整的講述內容,引出教材,并播放《卡門序曲》的音樂,讓學生比較自己與教師講述的故事、配樂有哪些異同。這樣就使學生始終以積極多變的思維參與教學,不僅開發了學生的想象力、創造力,還提高了學生的音樂鑒賞力和音樂表現力。 三、突破教學模式,拓展學生想象空間 新課程強調教材只是一種材料和資源,一種幫助學生學習的工具,課后的問題和作業的設計具有開放性,答案多是非唯一的,不確定的,這樣做就是為了促進和發展學生的個性化思考,鼓勵學生自己去探索,去思考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,同樣每個人對音樂的理解和感受也是有所不同的。在教學中,我們要善于抓住學生的個性,給他們想象的空間,充分發揮其想象力和創造力。如在欣賞民樂《百鳥朝鳳》時,筆者請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和特長,可以用畫畫、表演、講故事的方式表現自己對這部音樂作品的理解,結果有的學生畫了一幅百鳥爭鳴的熱鬧場面;有的學生走到講臺前,把黑板擦當作驚堂木,繪聲繪色地講起森林里兩只鳥兒“吵嘴”的故事……,這些都是通過學生的創造性想象,情不自禁地表現出來的,自然而又富有創意。 教無定法,教學過程就是不斷創新的過程,只有老師大膽創新,準確地把握新理念,恰如其分地運用新課程培養學生的新思維,新課程下的音樂教育,必將顯示出勃勃生機。中學音樂教育處于整個音樂教育的重要階段,在其教學中,著力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創造力與創新思維,為其他方面的學習創造有利條件,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,這是中學音樂教學新課程理念的根本體現。 參考文獻: ①《音樂課程標準》 XX師范大學出版社 ②《教育科學論壇》 四川教科研所理論室 2003年9月 ③熊川武:《學習策略論》 江西教育出版社 2003年第1版 ④王鍵:《音樂課堂教學新模式的初步探索》 音樂教育網